禁慾(Abstinence)就是選擇不發生性行為,可能是短期的,也可能是長期的,原因很多,像是宗教信仰、健康考量、個人成長,或只是想試試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什麼是性禁慾?
性禁慾是指個人或伴侶有意識地選擇暫時或永久避免性行為。這種選擇可能源於多種動機,例如宗教信仰、個人成長、情感調整或健康需求。
在某些文化中,性禁慾被視為提升精神層次的方式,而現代人則可能將其作為重新聚焦生活的方式。
性禁慾並不意味著否定性,而是透過控制欲望來探索更深層的自我認知與生活目標。它是一種需要自律與意願的實踐。
禁慾好處有哪些?
1. 專注力更好,效率更高
不少人發現,少點性衝動的干擾,工作、學習、創作都更有動力,腦袋也更清楚。
2. 訓練自律和意志力
克制慾望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這種自律能力培養起來,對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有幫助,比如運動、存錢、建立好習慣。
3. 心理更穩定,不容易焦慮
過度沉迷於性或色情內容,可能會讓人變得焦慮、低落,甚至影響自信心。適當禁慾可以讓心態更平衡,不會被外在誘惑影響太多。
4. 更深入的感情連結
少了性衝動的影響,反而能讓你更專注在對方的內在,建立更穩定、長久的感情,而不是只停留在肉體吸引。
5. 體力變好,運動表現提升
有些運動員認為,短期禁慾能讓體力更充沛,運動時更有爆發力。雖然科學上還有爭議,但很多人確實有這樣的體驗。
如何實踐性禁慾?
- 明確動機
問問自己為什麼選擇性禁慾。是為了個人成長、健康調整還是情感需要?清晰的目標能幫助你堅持下去。 - 逐步適應
如果你是初次嘗試,不必一開始就設定過高的門檻。可以從短期的禁慾開始,例如一周或一個月,觀察自己的反應。 - 轉移注意力
將性慾的能量轉化為其他活動,例如運動、冥想或學習新技能。這不僅能分散注意力,還能提升生活品質。 - 與伴侶溝通
如果你有伴侶,提前說明你的意圖並尋求理解。共同制定計劃,能讓性禁慾成為雙方的成長機會。
性禁慾壞處:泌尿科醫師揭示長期影響

泌尿科黃冠鈞醫師在臉書分享,長期禁慾(定義為超過 7 天未射精)可能對男性造成以下五個顯著影響:
- 精子活動度下降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,禁慾 2-7 天能提升精子品質,但若超過這個範圍,精子在體內停留過久,活動力反而會下降,就像食物過了賞味期不再新鮮。 - 陰莖延展性變差
長期缺乏性活動或勃起,可能使陰莖海綿體失去彈性,影響其延展性,甚至導致尺寸縮短,充血能力也逐漸減弱。 - 性功能障礙風險增加
若長期未有自主勃起或性行為,海綿體可能發生纖維化,血管彈性變差,進而影響勃起功能,甚至演變成性功能障礙。 - 攝護腺癌風險可能上升
台灣尿失禁協會研究顯示,每月射精 21 次以上的男性,相較於每月僅 4-7 次的族群,攝護腺癌風險降低 50%。長期禁慾可能失去這種保護作用。 - 心情低落與憂鬱
性活動有助於釋放壓力與提升快樂荷爾蒙,長期禁慾可能導致情緒低落,甚至增加憂鬱傾向。
禁慾迷思:養精蓄銳的真相
許多人相信長期禁慾能「養精蓄銳」,期待解禁後性能力如火山爆發般強勁。但是黃冠鈞醫師打破這個迷思,指出長期禁慾非但無法提升性能力,反而因「用進廢退」原理,讓性功能退化。
他解釋,就像拉馬克的理論,常用部位會進步,不用則退化。當性器官長期未被使用,海綿體纖維化、血管彈性下降,陰莖可能變短,勃起也更困難。
科學建議:適度而非極端
黃冠鈞強調,適度的性活動有益身心健康。每月保持一定頻率的射精,不僅能汰換老舊精子、維持品質穩定,還能促進血液循環,降低攝護腺問題風險。過度禁慾反而可能讓身體機能退化,得不償失。
性禁慾的迷思與真相
關於性禁慾,社會上有許多迷思。例如,有人認為長期禁慾會導致健康問題,但科學研究表明,適度的性禁慾對大多數人並無顯著危害。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,避免將禁慾變成一種負擔。
結論
性禁慾是一種個人選擇,它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律、改善人際關係,甚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。不過,這條路上也會遇到挑戰,需要一些技巧來應對。不管你的動機是什麼,禁慾都能為你的生活帶來不同的體驗。
如果你對禁慾有興趣,不妨從小地方開始,比如設定一週的目標,看看身心上有什麼變化。如果你不想禁慾,畢竟用進廢退,那麼就趕快來找茶外送茶,找妹妹保養一下你的攝護腺吧!